对话 | 同犇投资童驯:从券商到私募,投资从来没有躺赢

凭借白酒、新财富在券商卖方奠定了江湖地位,而他却在2014年“出圈”转战私募。

同犇投资创立之初正值私募行业方兴未艾,成为一家什么样的私募是每一位创始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但他似乎很快有了答案——价值投资,消费为王,‘同犇投资——聚焦大消费’更是直接被印在了他的名片上。

“以前大家觉得把一个公司今年、明年、后年的基本面研究清楚就差不多了,现在不是这样的,大家都是专业选手,现在要看未来5年、10年,如果你无法预判这个公司未来十年的盈利变化趋势,而别人能看清楚,那么你就落伍了。”

2021年初,同犇投资创始人兼投资总监童驯与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深度对话。在采访中,童驯坦言,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这一行中胜出,比拼的是研究理解的深度以及跟踪的紧密程度。同犇是基于行业比较选择了聚焦大消费,但仍需持续进击拓展能力圈。

因为从券商到私募,投资从来没有躺赢。

以下内容节选自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童驯的专访。感谢您拨冗阅读!

(原文发表于好买财富(ID:howbuy),本文有修改)

投资之始

始于行业研究


您是直接从行业分析师转行创业做私募的,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的确,从卖方直接转型做私募的人是不多的,做成的就更少了,做研究和做投资还是有差异的。我之所以当时敢转,背后是有特殊原因的:

第一,我在申万研究所工作了整整12年,大家知道,申万研究所是证券分析师的“黄埔军校”,在那里我接受了方法论的系统性训练。如果是做价值投资,基于基本面研究的投资,那投资和研究在方法论层面是相通的。

第二,我看了7年的食品饮料行业,我擅长的领域、我的能力圈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其中食品饮料的行业属性尤其好,这也是为什么过去21年食品饮料行业指数上涨了27倍。往后看,预计食品饮料、医药这两个行业的表现仍会非常靠前,因为这两个行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必需品、永不过时,都和“嘴巴”有关,也都和健康相关。所以这两个行业的持续性会非常强。

第三,还要感谢6年行业比较的训练,培养了我的一些大局观,这个对我的帮助很大。策略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三个:大势研判、行业配置和主题选择。但实际上真正有含金量、有价值的是行业配置。这也是为什么一出来创业我们就定位大消费,而我当年也是将“聚焦大消费”直接印在了名片上,因为只有做了扎实的行业比较研究才能拥有这样的坚定。


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基金抱团呢?行业比较的作用还大吗?


好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市场老是抱团,抱团的这些东西涨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在涨?实际上,从行业比较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想得比较明白。十多年前,每一个行业都是景气的,所以当时会有行业轮动,大家都有机会。但现在不一样了,景气的行业少了,总体增速是向下的,所谓抱团就是说在剩下的景气行业里面轮动。

参考成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变迁,A股投资者去散户化也是必然的趋势。以私募、公募为代表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将不断提升,且未来将更多关注企业成长性,更青睐基本面优异的个股。同时机构投资者的头部化效应也会加剧这一点。因此,行业比较是很重要的。


行业共识的基础上,如何形成研究优势呢?


虽然形成了共识,但是达到优势没有那么简单。首先,那些“香饽饽”行业并非一直都有所表现,然后更重要的是PK对行业、公司的认知深度以及紧密跟踪程度。以前大家觉得把一个公司未来三年看清楚就差不多了,现在不是这样的,现在往往看的更远,要看未来五到十年大的趋势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个市场上聪明的人太多了。


赚钱之道

在于坚守消费能力圈


同犇“定位大消费 ”是不是就相当于一个行业基金?


我们前几年比较集中,后来随着研究团队不断壮大,我们的能力圈也在不断拓展。但有意思的是,就截止目前结果来看,如果集中在食品饮料,可能业绩会更好。未来我们还是会继续壮大投研团队,提高投研实力,拓展能力圈。

另外,我们聚焦大消费,不是说只买食品饮料,大消费的范围非常广。我们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中,有核心竞争力、高护城河的优秀消费品、消费服务类企业拉长时间会有非常可观的投资回报。


您认为,同犇得以立身的“赚钱之道 ”是什么?


我们的投资理念核心是那句话,基于深入基本面研究的价值投资和基于行业比较思维的大消费投资。我们不是投机,而是价值投资,且这个价值投资不是大家理解的所谓“买入低估值”,而是对一个企业当下内在价值的研判能力,以及对这个企业未来价值曲线走势的判别能力。因为真正优秀的公司,内在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往上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公司现在的市值是100亿,当下的内在价值是90亿,被高估了10%,但是,明年它的内在价值可能是120亿,后年是150亿,这种情况其实就没必要卖,因为内在价值曲线不断往上走。


有些机构买股票几乎不看估值,只要是好公司就买,您怎么看?


研究股票,第一层次是研究企业未来的基本面、未来的盈利;第二层次是不仅搞清楚基本面,还要搞清楚估值。但估值这个东西更难。

我们的“五好公司”框架里,有一条标准叫“估值可接受”,我们的确是不敢去买估值太贵、估值回落幅度可能较大的股票,我们追求“低风险中等收益”,我们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


您是怎么辨别公司好坏的?


公司好不好对消费品企业来说,核心看管理团队,再细一点,就是看管理团队对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的把控能力,以及对这三个力的持续创新能力。三个力里面终极PK的是品牌力,抓住消费者的心智,这是消费品企业很重要的一点。


长期看好中国

增配权益类资产是趋势


过去两年机构投资者赚钱效应明显,而个人投资者感觉赚钱越来越难,您怎么看?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经济增速下台阶,经济增长结构开始调整。从各行各业都有机会,转变为只有部分行业有机会;第二,众多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公司才能获得更好增长;第三,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公募基金以及追求绝对收益的阳光私募占比不断提升,市场的玩法逐渐发生变化。相比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缺乏研究的优势;第四,个人投资者容易追涨杀跌,过多关注市场短期的波动,而往往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才能享受到优质股票复利带来的投资回报。

因此我们建议个人投资者选择申购靠谱基金经理的产品(例如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去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且从中长期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居民配置权益类资产也是一个确定性的大趋势。


您之前也提到,中长期战略性看好中国优质个股,背后的原因是?


首先,中国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中国的制度优势,人民的勤劳,庞大内需市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以及工程师红利等众多因素决定了未来20年中国依然会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随着国家对发展资本市场重视程度的提升,也为优质股票的持续慢牛奠定了基础。

其次,外资流入和居民财富从房地产向权益类资产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A股注册制时代的全面到来,个股分化会成为常态,优质公司会受到越来越多资金的关注。

再者,在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大多数的行业发展必然伴随着集中度提高,行业龙头公司的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巩固,资产管理行业同样如此,随着机构投资者例如私募、公募的头部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会进一步流向优质公司。


私募行业强者恒强

“深耕”才能跑出来


您如何定义同犇的核心竞争力?


聚焦大消费这条非常好的赛道,我们比其他人对这点想的更明白,这是第一个核心竞争力。其次,从研究深度的角度来说,在大消费中,特别是某些细分行业,我们还是比较自信的。

另外,我们对人脉积累的重视也是一种竞争力。对消费品研究来说,人脉很重要,没有人脉没法跟踪。后面跟踪数据也是这样,是纵向的一种比较,要跟踪很多东西,所以还是要很用心的去积累。包括以前做卖方分析师积累的人脉,对现在的投资工作帮助也还是非常大的。


在私募强者恒强的效应下,您觉得中小私募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中国私募行业的发展晚于公募行业,但是私募行业也会和其他行业一样,不断走向集中,目前来看,私募行业两级分化比较明显,近几年业绩表现、投研团队建设、渠道开拓、品牌建设均做得不错的一些私募不断扩大规模,以至于纷纷有私募表示要暂时“封盘”。与此同时,更多小私募的经营压力仍比较大,他们募集资金往往比较难,吸纳优秀研究员也不太容易,获得券商的卖方服务也不太容易,市场的知名度也比较低,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小私募的经营压力相对小一点,但一旦遇到熊市,经营压力就会特别大。

由于中国财富管理的市场空间巨大,居民的理财需求将不断被激发,中国私募行业也必将像海外一样出现超大规模私募。在我看来,私募行业规模扩大需要与投研团队的能力提高相匹配。也正因如此,同犇并不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我们也经常和客户说,我们的能力有限,只想帮有缘的投资者理财,并且培养他们正确的投资理念。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首先需要把产品业绩做好,几年持续的良好业绩表现是扩大规模的必要条件;其次,投研团队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是根本;再来,也需要明确能力圈,深耕适合自己的行业。


在投资过程中有什么教训吗?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风险不是净值的短期回撤,而是把优质公司的股权搞丢,这是我们2020年最大的教训和感悟。


公司发展到现在,您觉得做过最成功的决定是什么?


聚焦大消费的战略定位,坚守大消费这条赛道来深耕和长跑,这非常不容易。


THE END
22.png

新春快乐

2021年春节假期来临,同犇投资全体员工顺祝各位投资者、合作伙伴、媒体老师、卖方分析师、上市公司领导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牛年大吉!

感谢过去一年大家对同犇投资一如既往的支持、信任与帮助!祝您假期愉快!


风险揭示及免责声明

本媒介发布的内容未经任何监管机构审核或登记,仅供参考,不对任何人构成投资建议或销售邀约。本媒介发布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保证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同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媒介发布的内容基于被认为可靠和善意的来源处获得的信息,但不承担任何错误或疏漏责任,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媒介发布的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建议您谨慎对待本媒介发布的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者应该明白,产品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认真阅读产品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